教学目标应围绕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,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:认识“瓣、随”等生字,会写“愿、扔”等字,正确读写“七色花、许愿”等词语;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,了解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些事,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自主阅读、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体会珍妮心情的变化,学习对比阅读的方法,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感受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他人的快乐,懂得“帮助别人最快乐”的道理,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。
教学重难点方面,重点是理解珍妮用七色花实现愿望的过程,特别是最后一片花瓣的用法;难点是体会“帮助别人最快乐”的主题,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。
教学准备需包含多媒体课件(生字卡片、七色花图片、课文朗读音频)、学生预习课文、了解“愿望”的含义。
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,导入环节,用情境创设法:“同学们,假如你有一朵神奇的花,每片花瓣能实现一个愿望,你会用它做什么?”学生自由发言后,引出课题《七色花》,初读环节,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出生字,借助拼音读准字音;教师检查生字掌握情况,通过开火车读、齐读巩固;再指名分段朗读课文,思考“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几件事”,精读环节是核心,需重点分析珍妮的七次许愿,前六次愿望(去北极、回家、要玩具、复原花瓶、去北极圈、返回)可通过表格对比,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愿望多为“满足自己”,且珍妮并未真正快乐;最后一次愿望(帮助威嘉康复)则通过分角色朗读珍妮与威嘉的对话,体会珍妮“帮助他人后的满足感”,表格设计如下:
花瓣颜色 | 是否为自己 | 珍妮的心情 | |
---|---|---|---|
黄色 | 去北极 | 是 | 从兴奋到害怕 |
绿色 | 回家 | 是 | 安心 |
蓝色 | 要玩具 | 是 | 从期待到无聊 |
红色 | 复原花瓶 | 是 | 紧张后轻松 |
紫色 | 去北极圈 | 是 | 快乐但短暂 |
橙色 | 返回 | 是 | 平静 |
青色 | 帮助威嘉 | 否 | 真正的快乐 |
通过对比,学生直观感受到“为自己”与“为他人”的区别,随后,小组讨论:“为什么最后一片花瓣带来的快乐最持久?”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,如“你帮助过别人吗?当时心情怎样?”拓展环节,让学生写一写“如果我有七色花,我会用最后一片花瓣做什么”,并分享交流,小结时,教师归纳:“七色花的神奇不在于实现愿望,而在于让我们懂得帮助他人才是真正的快乐。”板书设计简洁明了:中间画一朵七色花,花瓣标注前六次愿望,花心写“帮助威康——真正的快乐”。
教学反思需关注:学生是否通过对比理解了主题;角色扮演是否充分调动了情感体验;拓展环节是否联系了生活实际,让情感目标落地。
FAQs
问题1: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理解“帮助别人最快乐”的抽象主题?
解答:可通过“情境体验+生活联系”降低理解难度,用课文中的对比(珍妮前六次愿望的短暂快乐与最后一次的持久快乐)建立初步认知;设计生活化情境,如“同桌忘带铅笔,你会怎么做?”“帮妈妈扫地后,妈妈说了什么?你感觉怎样?”让学生分享真实经历,将抽象主题转化为具体感受;通过角色扮演(如扮演珍妮帮助威嘉),在互动中体会“付出”带来的情感满足。
问题2: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“识字写字”与“情感体验”的时间分配?
解答:低年级需兼顾基础与情感,可采用“分散识字+集中体验”策略,初读环节用10分钟快速识字(如结合图片记“瓣”、动作记“扔”),不逐字分析;精读环节用20分钟聚焦情感体验(对比分析、角色扮演),在语境中巩固“愿、康”等字;写字教学放在课末10分钟,指导“愿、扔”的结构,结合课文句子书写(如“珍妮扔出黄色花瓣”),既练字又强化内容理解,避免割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