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认知目标:初步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(头、胸、腹、六条腿、触角)和生活习性(群居、觅食、搬东西),知道蚂蚁是昆虫的一种,2. 技能目标: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,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发现,尝试合作完成观察记录,3. 情感目标:激发对小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,体验观察的乐趣,初步萌发爱护小动物的意识。
活动准备:1. 物质准备:蚂蚁工坊(含蚂蚁和透明凝胶)3-4组、放大镜每人1个、浅盘若干、糖粒、饼干屑、菜叶、小纸片(模拟“障碍物”)、观察记录表(图文结合,如画蚂蚁外形、喜欢吃的食物)、PPT课件(含蚂蚁外形、群居、搬食物的图片/短视频),2. 经验准备:幼儿在户外见过蚂蚁,有过简单观察小动物的经历。
活动过程:一、情境导入,激发兴趣(5分钟)
教师播放PPT,展示蚂蚁搬食物的短视频,提问:“视频里的小动物是谁?它们在做什么?”引导幼儿说出“蚂蚁”“搬东西”,教师小结:“蚂蚁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小昆虫,今天我们要当‘小小科学家’,一起去发现蚂蚁的秘密!”
探索发现,观察记录(20分钟)
-
观察蚂蚁外形特征
教师分发蚂蚁工坊和放大镜,引导幼儿分组观察:“请用放大镜仔细看看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?它有几条腿?头上有什么?”鼓励幼儿边观察边轻声交流,教师巡回指导,提醒幼儿“轻轻拿,安静看,不伤害小蚂蚁”。
观察后,师幼共同归纳:蚂蚁身体分为头、胸、腹三部分,头上有两根触角(像“小天线”),胸部有六条腿(强调“昆虫都有六条腿”)。 -
探究蚂蚁的食性
教师提供浅盘,在盘子两端分别放置糖粒、饼干屑和菜叶,中间放几只蚂蚁(提前从蚂蚁工坊中取出),提问:“猜猜蚂蚁会喜欢吃什么?为什么?”让幼儿观察蚂蚁爬向哪种食物,并在观察记录表上用“√”或画圈记录。
教师汇总各组记录,展示表格(如下),引导幼儿发现:“蚂蚁最喜欢吃甜甜的食物,像糖和饼干,不太喜欢吃菜叶。”
食物名称 | 糖粒 | 饼干屑 | 菜叶 |
---|---|---|---|
蚂蚁反应 | 很多蚂蚁爬过去 | 较多蚂蚁爬过去 | 几乎不爬过去 |
- 模拟蚂蚁“搬东西”
教师提供小纸片(模拟“大食物”),提问:“蚂蚁发现大食物时会怎么做?”引导幼儿观察蚂蚁如何合作搬运(或尝试用触角“沟通”),小结:“蚂蚁很团结,会一起合作搬东西,它们是群居的小动物。”
分享交流,梳理经验(10分钟)
教师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:“你观察到蚂蚁有什么秘密?它长什么样?喜欢吃什么?是怎么搬东西的?”鼓励幼儿用“蚂蚁有……”“蚂蚁喜欢……”“蚂蚁会……”的句式表达,教师结合PPT图片再次梳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。
活动延伸,持续探究(5分钟)
- 户外观察:带幼儿到幼儿园操场寻找蚂蚁窝,观察蚂蚁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,提醒幼儿“只看不踩,爱护蚂蚁”。
- 区域活动:在科学区投放蚂蚁工坊、昆虫观察盒(含瓢虫、蝴蝶等)和绘画工具,让幼儿继续观察并画“我喜欢的昆虫”。
- 家园共育: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在家附近观察蚂蚁,记录“蚂蚁的一天”,下次活动分享。
活动反思:本次活动通过“观察—探究—分享”的流程,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中了解蚂蚁的特征,蚂蚁工坊和放大镜的使用满足了幼儿的探究欲,食物实验和合作记录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,不足之处:部分幼儿使用放大镜时不够熟练,需提前指导;户外观察时要注意安全,避免幼儿干扰蚂蚁生活,后续可增加“蚂蚁的地下王国”等延伸内容,深化幼儿对昆虫世界的认知。
FAQs:
问题1:活动中幼儿害怕蚂蚁,不敢靠近观察怎么办?
解答:首先尊重幼儿的情绪,不强迫接触,可通过播放蚂蚁动画、讲述蚂蚁绘本故事(如《蚂蚁和西瓜》)先建立亲切感,让幼儿从“远观”开始,再逐步引导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工坊(透明容器隔离),或让胆大的幼儿分享“蚂蚁很可爱,不会咬人”,帮助消除恐惧。
问题2:如何让幼儿理解“蚂蚁是昆虫”这一抽象概念?
解答:用“找朋友”的游戏化方式:展示蚂蚁、蜜蜂、蝴蝶、蜘蛛、西瓜虫的图片,让幼儿观察“哪些动物有六条腿”,引导发现蚂蚁、蜜蜂、蝴蝶都有六条腿,而蜘蛛有八条腿、西瓜虫很多条腿,再归纳“有六条腿、身体分头胸腹的小动物是昆虫”,蚂蚁符合这些特征,所以是昆虫,通过对比观察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特征,便于幼儿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