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线和平行线教案
教学目标
- 知识与技能:理解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,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;能正确使用直尺、三角板等工具画垂线和平行线。
- 过程与方法:通过观察、操作、归纳等活动,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;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。
-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激发学习兴趣;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合作意识。
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,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。
- 难点:理解“在同一平面内”的前提(平行线),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导。
教学准备
- 教具:多媒体课件、直尺、三角板、木棍(演示异面直线)。
- 学具:直尺、三角板、练习本、量角器。
教学过程
(一)情境导入(5分钟)
展示生活中的图片:黑板相对的两条边、窗户的横框与竖框、铁路轨道、斑马线,提问:“这些线条有什么位置关系?”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“相交”“不相交”等特征,引出本节课主题——垂线与平行线。
(二)探究新知(25分钟)
认识垂线
(1)概念:
教师用三角板演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情况,定义: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,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,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,交点叫垂足。”(板书:垂直→垂线→垂足)
强调:垂直是相互的,若直线a⊥直线b,则直线b⊥直线a。
(2)性质:
- 活动: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点P,过点P画直线l的垂线,提问:“能画几条?”引导学生发现“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”。
- 演示:用绳子挂重物,观察绳子与地面的关系,引出“垂线段最短”(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,垂线段最短)。
(3)画法:
步骤演示(用三角板):
①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;
②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,使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;
③ 沿此直角边画直线,即为垂线。
学生练习:过直线外一点A画直线BC的垂线,同桌互评。
认识平行线
(1)概念:
教师用木棍演示:在同一平面内,两条木棍无论怎样延长都不相交;再演示将一根木棍放在桌面,另一根悬空(异面),提问:“这两根木棍不相交,是平行线吗?”引导学生归纳:“在同一平面内,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。”(板书:同一平面内→不相交→平行线)
强调:“同一平面内”是前提,异面直线不属于平行线。
(2)性质:
- 活动:让学生画两条平行线,任意画第三条直线与它们相交,用量角器测量同位角、内错角、同旁内角,发现“两直线平行,同位角相等,内错角相等,同旁内角互补”。
- 演示:用直尺测量平行线之间的距离(不同位置),发现“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”。
(3)画法:
步骤演示(用直尺和三角板):
① 固定三角板,沿一条直角边画直线;
② 用直尺紧靠三角板斜边,平移三角板;
③ 沿原直角边画直线,即为平行线。
学生练习:画已知直线l的平行线,使其过点P,小组讨论画法是否唯一。
(三)对比梳理(8分钟)
通过表格对比垂线与平行线的核心知识点,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:
项目 | 垂线 | 平行线 |
---|---|---|
定义 | 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 |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|
关键条件 | 相交且成90° | 同一平面内、不相交 |
性质 |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垂线; 垂线段最短 |
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平行线; 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; 两直线平行,同位角相等 |
画法工具 | 三角板、直尺 | 三角板、直尺(平移法) |
(四)巩固练习(5分钟)
- 判断题:
(1)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。(×,需在同一平面内)
(2)同一平面内,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。(√) - 操作题:
(1)画一个长方形,使相邻两边互相垂直,对边互相平行。
(2)过点P画直线AB的垂线和平行线(学生上台展示)。
(五)课堂小结(2分钟)
引导学生回顾:
- 垂线和平行线的定义与区别;
- 垂线和平行线的性质与画法;
- “同一平面内”的重要性。
作业布置
- 基础题:课本练习册“垂线与平行线”相关习题(画图、判断)。
- 拓展题:寻找生活中的3组垂线和平行线实例,拍照并标注。
- 预习:平行线的判定定理(内错角相等、同旁内角互补)。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为什么平行线的定义必须强调“在同一平面内”?
解答:因为空间中存在“异面直线”,即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且不相交(如教室天花板的一条棱和地面的一条棱),它们不符合平行线的定义,只有强调“同一平面内”,才能确保“不相交”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,避免概念混淆。
问题2:用三角板画平行线时,为什么平移过程中直尺不能移动?
解答:直尺的作用是固定三角板移动的方向,确保平移前后三角板的角度不变,如果直尺移动,会导致三角板平移方向偏移,画出的直线与原直线不平行,画平行线时必须保持直尺固定,仅平移三角板,才能保证两条直线的方向一致(即同位角相等),从而得到平行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