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庄菩萨蛮优秀教案的教学设计有何核心亮点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
位置: 首页 教案示例 正文

1. 知识与技能:了解韦庄及花间派词风,背诵《菩萨蛮》,掌握“春水碧于天”“画船听雨眠”等意象的赏析方法,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诵读法、情境创设法、小组讨论法,品味词中江南美景与词人情感,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体会词人对江南的热爱与思乡的复杂情感,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“以乐景衬哀情”的手法。

菩萨蛮韦庄优秀教案

教学重难点:1. 重点:分析词中意象,感受江南之美;品味“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”的深层情感,2. 难点:理解词人“江南好”与“思乡”的矛盾心理,把握花间词“清丽”风格的特点。

教学方法:诵读法(范读、齐读、配乐读)、讨论法(意象分析、情感探究)、多媒体辅助法(展示江南图片、韦庄生平资料)。

教学过程:

菩萨蛮韦庄优秀教案

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
导入新课 播放江南风光视频(小桥流水、画船雨帘),提问:“若用一句诗形容此景,你会想到什么?”引出白居易“日出江花红胜火”,过渡到韦庄笔下的江南。 观看视频,联想诗句,初步感受江南意境。 以视听情境激发兴趣,建立对江南的直观认知。
初读感知 范读全词,纠正字音(如“垆”lú、“皓腕”hào wàn);2.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,思考“词中直接赞美江南的句子”。 听读跟读,圈画关键句(“人人尽说江南好”),概括词人对江南的整体评价。 通过诵读把握词的节奏,初步感知词人情感基调。
再读析景 提问:“词中哪些景物体现江南‘好’?”引导学生分析“春水碧于天”“画船听雨眠”;2. 展示江南春水、画船图片,补充“碧于天”的夸张手法,想象“听雨眠”的闲适。 小组讨论,找出意象(春水、画船),描述画面(清澈春水映蓝天,卧听雨声入眠),分析景物特点(清幽、闲适)。 聚焦意象,通过联想与画面构建,理解江南之“美”。
三读悟情 提问:“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”写人美,与“江南好”有何关系?”2. 重点解析“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”:补充韦庄生平(唐末战乱,流寓江南),追问“为何‘莫还乡’?‘须断肠’蕴含怎样的情感?” 联系“人美”理解江南之“好”的多维度;结合背景讨论,明确“莫还乡”是无奈(战乱难归),“须断肠”是思乡之切,体会“以乐景衬哀情”。 由景及人,深入情感内核,结合背景突破难点,理解矛盾心理背后的家国之思。
拓展延伸 对比温庭筠《菩萨蛮》(“小山重叠金明灭”)与韦庄此词,提问:“两首同属花间词,风格有何不同?”(温词浓艳,韦词清丽)。 齐读温词,从意象、语言、情感角度比较,归纳韦庄词“清丽自然、情感真挚”的特点。 通过比较,深化对花间派风格多样性的认识,突出韦庄词的独特性。
归纳作业 词人以江南之美反衬思乡之痛,语言清丽,情感深沉,作业:1. 背诵全词;2. 写一段150字赏析文字,分析“未老莫还乡”的情感内涵。 记录要点,背诵全词,完成作业。 巩固所学,提升鉴赏与表达能力。

板书设计:
菩萨蛮·韦庄
景:春水碧天、画船雨眠(清幽闲适)
人:垆边人似月、皓腕凝霜雪(明艳动人)
情:江南好(表层)——思乡切(深层,以乐衬哀)

FAQs:

  1. 问:为什么说“未老莫还乡”而不是“不还乡”?“莫”字有何深意?
    答:“莫”是“不要”之意,比“不”更委婉,蕴含无奈与劝慰,词人身处战乱,家乡难归,表面说“未老不要还乡”,实则因“还乡须断肠”——故乡已在战乱中残破,归去只会更痛苦。“莫”字既是对自己的宽慰,也暗含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无法归去的惆怅,情感更复杂深沉。

    菩萨蛮韦庄优秀教案

  2. 问:词中的江南之美与思乡之情是否矛盾?为何词人要极力描绘江南的美好?
    答:不矛盾,词人极力描绘江南的景美、人美(“春水碧于天”“垆边人似月”),正是为了反衬思乡之切,这种“以乐景衬哀情”的手法,让江南的美好与故乡的残破形成对比,越是写江南“好”,越凸显出词人对故乡的牵挂与归不得的痛苦,江南之美是“客居”的慰藉,而思乡之情是“漂泊”的根源,二者交织,使情感更具张力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2017年安徽桐城中考分数线是多少?
« 上一篇 2025-08-21
深圳市第八高级中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?
下一篇 » 2025-08-21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
网站分类

作者信息

热门文章

1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