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知识与技能:学生能正确、流利朗读课文,理解“小巴朗”“太阳”等核心意象,把握童年生活的温暖基调,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圈画关键词句、小组讨论、情境想象,分析太阳在文中的象征意义,体会作者情感表达方式,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美好,培养对童年、亲情的珍视,激发观察生活细节的意识。
教学重难点:重点:理解太阳与小巴朗童年生活的关联,体会其象征意义(温暖、希望、陪伴),难点:联系生活实际,感悟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价值。
教学准备:多媒体课件(草原日出、孩童放牧图片)、课文朗读音频、学生预习单(记录童年“温暖瞬间”)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情境导入(5分钟)
播放草原日出视频,提问:“如果用一种事物形容童年,你会选什么?今天我们走进草原孩子小巴朗的童年,看看他的‘太阳’藏着什么故事。”板书课题,齐读后引导学生质疑:“为什么太阳是童年的?太阳和小巴朗有什么关系?”
初读感知(10分钟)
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出生字词(如“毡房”“奶香”“镌刻”),借助工具书理解,2. 指名分段朗读,师生正音,概括主要内容:小巴朗童年在草原上,太阳陪伴他放牧、生活,留下温暖回忆。
精读分析(20分钟)
聚焦太阳与小巴朗的生活场景,小组合作完成表格:
场景 | 太阳的表现 | 小巴朗的感受 | 象征意义 |
---|---|---|---|
清晨醒来 | 透过毡房缝隙照脸 | 揉着眼笑,期待新一天 | 希望、开始 |
草原放牧 | 洒在羊群身上,像金毯 | 追着羊群跑,哼歌 | 陪伴、快乐 |
傍晚归家 | 落在阿妈的奶桶上 | 闻着奶香,扑进阿妈怀里 | 温暖、亲情 |
结合表格,引导学生讨论:“太阳仅仅是自然现象吗?它对小巴朗意味着什么?”明确:太阳是童年生活的见证者,象征温暖、陪伴与成长的美好,是连接小巴朗与草原、亲情的纽带。
拓展延伸(5分钟)
分享预习单上的“童年温暖瞬间”(如奶奶的蒲扇、妈妈的早餐),提问:“你的‘太阳’是什么?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?”体会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情感价值。
归纳升华(5分钟)
师生共归纳:小巴朗童年的太阳,是草原上的光,更是心里的暖,生活中,那些看似平常的陪伴、关爱,都是照亮我们童年的“太阳”,愿我们珍惜这些温暖,用心感受生活。
板书设计:
小巴朗童年的太阳
草原生活——太阳陪伴——温暖回忆
(放牧、归家) (希望、亲情)
教学反思:通过情境创设和表格梳理,学生能较好理解太阳的象征意义,但部分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时不够深入,后续可增加“细节描写”小练笔,强化情感表达。
FAQs:
-
问:本教案如何帮助学生突破“理解太阳象征意义”这一难点?
答:通过“场景-表现-感受-象征”四列表格,将抽象象征意义与具体生活场景绑定,学生从“唤醒”“陪伴”“温暖”等直观感受逐步提炼象征内涵,再结合自身“温暖瞬间”分享,实现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,降低理解难度。 -
问:拓展延伸环节设计“分享童年温暖瞬间”的意图是什么?
答:意图是打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,小巴朗的“太阳”是草原生活的独特体验,而学生的“温暖瞬间”是个人化的生活感悟,通过分享,让学生意识到“美好”不局限于特定事物,平凡中的陪伴与关爱同样珍贵,从而深化对“童年美好”的主题理解,培养感恩与观察生活的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