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PT如何设计活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
位置: 首页 教案示例 正文
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案PPT设计思路与内容框架

教学目标(PPT第2-3页)

知识与技能

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pt

  1. 积累文言实词(如“遂”“寝”“步”“空明”等)、虚词(如“但”“耳”等)及特殊句式(判断句、倒装句),准确翻译全文。
  2. 品味文中写景句的精妙,学习比喻、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,把握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的画面感。

过程与方法

  1. 通过诵读法(自由读、齐读、范读)把握文章节奏,体会作者情感变化;
  2.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,分析“闲人”内涵,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作者心境。
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感受苏轼在贬谪中仍能欣赏自然之美的豁达胸襟,培养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精神。

教学重难点(PPT第4页)

类型
教学重点 文言词汇积累与文意理解;
品析月夜景物的描写手法及意境。
教学难点 理解“闲人”的深层含义(清闲之人·闲适之情·贬谪之悲),体会作者复杂心境。

教学过程(PPT第5-12页)

(一)情境导入(PPT第5页) 月夜图片(水墨风格,配古筝背景音乐)+ 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是否曾在月下散步?当你看到清朗的月色时,会想到什么?”(引导学生分享个人体验,引出苏轼的月夜故事)

设计意图:联系生活实际,激发学习兴趣,自然切入课文。

(二)初读感知(PPT第6-7页)

  1. 作家作品简介(PPT第6页):

  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pt

    • 苏轼: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唐宋八大家之一,生平经历(乌台诗案、贬谪黄州)。
    • 《记承天寺夜游》:写于元丰六年(1083年),苏轼被贬黄州期间,短小精悍的游记小品。
  2. 朗读指导(PPT第7页):

    • 播放名家范读音频,标注节奏(如“元丰六年/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/欲睡,月色/入户,欣然/起行”);
    • 学生自由朗读,注意读出“欣然”的喜悦、“寻张怀民”的急切、“但少闲人”的感慨。
  3. 疏通文意(PPT第8页,表格形式):
    | 句子 | 重点字词 | 译文 |
    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    | 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 | 户:门 | 脱了衣服准备睡觉,月光照进门里。 |
    | 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 | 相与:共同,一起 | 张怀民也没有睡,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。 |
    | 庭下如积水空明 | 空明:清澈透明 | 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。 |
    |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| 但:只是;耳:罢了 |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。 |

(三)品读赏析(PPT第9-11页)

  1. 分析月景描写(PPT第9页):

    • 重点句: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
    • 问题设计:
      ① 作者用“积水空明”比喻月光,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?(清澈、透明)
      ② “藻荇交横”是实景吗?这样写有什么妙处?(是竹柏影,以动衬静,虚实结合,更添月夜朦胧美)
    • 配图:月下竹柏影的示意图(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手法)。
  2. 探究作者情感(PPT第10页):

  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pt

    • 梳理情感线索:“欣然起行”(喜悦)→“寻张怀民”(知己之乐)→“相与步于中庭”(闲适)→“但少闲人”(感慨)。
    • 小组讨论:“闲人”仅指“清闲的人”吗?结合苏轼贬谪背景分析。(提示:既有赏月的欣喜,也有被贬的无奈,更有豁达自嘲的复杂心境)
  3. 主旨归纳(PPT第11页):
    本文通过记叙月夜与友同游的经历,描绘了空明月景,抒发了作者被贬的苦闷与赏月的自得,展现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
(四)拓展延伸(PPT第12页)

  1. 对比阅读:展示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的句子,提问:两篇中的“月”意象有何不同?(前者侧重个人闲适,后者侧重人生哲理)
  2. 写作迁移:请用200字描写一段你印象深刻的月夜,尝试运用比喻或动静结合的手法。

板书设计(PPT第13页,思维导图形式)

记承天寺夜游  
苏轼  
事件:月夜寻友→庭中赏月→感慨“闲人”  
写景:比喻(积水空明) 虚实相生(藻荇交横)  
情感:喜悦→闲适→豁达(贬谪中的乐观)  

作业布置(PPT第14页)

  1. 背诵并默写全文;
  2. 查找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其他作品(如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),体会其人生态度。

相关问答FAQs

问题1:如何在PPT中帮助学生突破“闲人”这一难点?
解答:可分三步设计PPT内容:① 背景铺垫:插入“乌台诗案”及苏轼黄州生活的简短视频(1分钟),让学生了解其被贬的处境;② 文本细读:展示“闲人”的古今义对比(古义:清闲之人/不汲汲于名利;今义:无事可做之人),并标注文中“夜游”的行为(深夜不睡,只为赏月,体现“闲”);③ 情感升华:引用苏轼《赤壁赋》中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”的句子,引导学生理解“闲人”实为“能发现生活之美的人”,从而体会其豁达。

问题2:PPT中如何设计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参与度?
解答:可设置两类互动:① 情境模拟:在“品读赏析”环节插入“月夜对话”动画(苏轼与张怀民的虚拟对话气泡),让学生分组补全对话内容(如“苏轼:‘怀民,你看这月色如何?’怀民:‘妙哉!如积水空明……’”),体会知己相得的情感;② 投票选择:在“探究情感”环节,用PPT发起实时投票(“你认为‘闲人’主要表达什么情感?A.无奈 B.自得 C.感慨”),根据投票结果聚焦学生困惑点,针对性讲解,增强课堂针对性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如何设计草虫的村落教案以落实观察与想象目标?
« 上一篇 2025-08-21
托班炒豆豆音乐教案如何设计才能让幼儿趣味互动?
下一篇 » 2025-08-21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
网站分类

作者信息

热门文章

1

目录[+]